超导现象在理论方面的解释是在1957年由物理学家巴丁(晶体管发明者之一)、库帕和施里弗三人发表的“BCS"理论。该理论认为:电流是一种在金属离子,即带正电荷的原子实周围流动的自由电子,电阻的产生是因为离子阻碍了电子的流动,而阻碍的原因是由于原子本身的热振动以及它们在空间位置的不确定所造成的,而在超导体中,电子--对一对地结合成所谓的“库帕对”,它们中的每一对都以单个粒子的形式存在,这些粒子抱成一团流动,不涉及金属离子的阻力,这样就中和了任何潜在的阻力因素。
“BCS"理论对于在几至十几开氏度的金属及合金超导体的解释是比较成功的,因此,该理论曾被广泛地承认和应用,然而随着更高温度的高温超导体出现,使得该理论的缺陷凸显出来,在比较高的温度下,“库帕对”是怎样形成的呢?此后出现的新理论,还有“光声子一电子对”的解释。然而通过严密的计算得出的Te不能超过30K的结果被1986年发现的陶瓷高温超导体迎头一击,量子理论也无法圆满解释超导现象。科学家从量子理论存在的缺陷预测会有更新的理论出现,给超导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且可能给科学界带来一场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