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助力中国实现高效减排、推动“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工具。碳市场通常采用“上限与交易”的设计框架,主要机制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设置、总量设定、配额分配、交易机制及违约惩罚五个方面。目前,碳市场已在全球多个区域得到广泛运用;其中,欧盟碳市场是全球最早建立也是发展最成熟的碳市场,美国RGGI、美加WCI及韩国碳市场的成功经验也值得借鉴。当前中国碳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且需兼顾减排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这形成了中国碳市场基于碳强度的总量设定,以及“基准线+预发放”的配额分配特征。同时,市场还存在参与主体相对单一、金融工具应用不足等问题。上述特点造成国内碳市场交易“潮汐现象”严重、碳价波动剧烈等状况。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对中国碳市场发展的五点建议:加快建设碳排放数据体系,推动非履约机构与个人相关细则出台,引入碳金融衍生品,出台全国碳市场稳定调节机制,布局研究碳市场跨境连接方案。
一、引言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挑战和威胁之一。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高,被认为是引发包括全球变暖在内的气候问题的重要潜在原因。自1979年第一届世界气候大会召开至今,全球各国及政府间组织先后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协定来合作推进气候变化治理的工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0年)、《京都议定书》(1997年)与《巴黎协定》(2015年)等。通过减排减碳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作为上述三份文件的缔约方之一,也在积极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随后,中国政府在2021年10月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最新文件中正式纳入了这个目标。
“双碳”目标体现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承担国际责任的决心,但其实现过程将面临严峻挑战。其一,中国是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而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实现难度较大;其二,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征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且碳排放量较高的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较重,需要平衡减排效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三,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如何合理制定各地区的减碳目标,在避免各地“一刀切”式减排的同时防止碳泄露,也成为减碳工作的难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