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主机厂家在海外市场捷报频传,酝酿十几年,风电行业海外扩张终于有望迎来引爆点。
但从地缘政治和竞争优势等因素来看,一带一路和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我国风机出口和海外风电投资的重要目标国。这些国家的国别风险普遍高于国内,汇率、利率、通胀更具波动性。除了微观层面的项目品质外,如何在宏观层面把握国别风险、因地制宜地设定投资收益门槛、做出地区选择和排序?这是风光行业走出去时,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
海外扩张,十年不鸣
早在2007年,我国就实现了风机出口零的突破,但此后增长乏力,与国内年均20-50GW规模相比,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021年以来,伴随陆上抢装后本土主机厂家整体品牌与实力增强,海外市场的拓展从一两家的孤军奋战变成了集团军的多点突破。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2021年我国7大主机厂家向13个海外国家出口风电机组886台,容量为3268MW,同比增长175.2%。截止2021年底,累计出口风机3614台,容量达到9642MW。2022年半年报显示,仅金风科技、明阳智能、运达股份三家公司手握海外订单已达3178MW,与去年全行业出口规模接近,风机设备在海外进一步落地开花已成定局。
海外市场参与的方式不仅是设备销售,还包括项目投资,走出去的主体也不仅是设备厂家,还有开发商,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设备厂家进入新市场早期,由于缺少运行表现数据和融资背书,招标环节处于劣势,部分厂家会选择落地投资+开发模式,未来将建成风场转让给国内开发商,实现风机销售和EPC收入;国内开发商也存在海外投资需求,与设备、EPC企业捆绑出海或接续出海有利于降低开发沉没成本、借助国内各环节的低成本优势扩大投资边界、提高投资回报。
相比设备厂家的短期销售行为,股权投资回收期更长、风险更大。但从历史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行业开发商比设备厂家的海外经验更少、理解更弱。虽然首批海外项目落子是在2000年中国加入WTO前后,但由于海外项目开发周期长、团队开发能力不足、海外项目可开发规模和投资回报并不显著好于国内等因素,导致此后各大开发商普遍没有形成持续扩张趋势,首批项目事实上大多变成了孤立的试点。
时移世易,双碳目标下,国内开发商在海外市场的参与度不可同日而语。根据绿色和平在2021年底所做的预测,2030年中国仅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光项目规模潜力就有235.41-706.24GW,投资额预计1911.07-5733.2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