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分布式智能电网成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题眼”。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两年来,实现“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通盘谋划,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愈发明晰,“分布式”成为诸多重磅政策的一大“公约数”,将其看作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必经之路名副其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发展”;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行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加速推进、系统多元化迭代蓬勃演进、产业智能化升级进程加快、供需多极化格局深入演变,分布式智能电网登上历史舞台。上下求索,淬火成钢,一旦艰难蛰伏的分布式智能电网迎来破局,必将在这场能源革命里大展拳脚。本刊记者针对分布式智能电网发展的关键问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余贻鑫,他认为分布式智能电网的提出恰逢其时,其像互联网一样将带来颠覆性变革,激励技术创新和新工业革命,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提升新能源终端消费比例的不二良方。
“分布式智能电网像互联网一样具备颠覆性”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每逢出现新能源消纳困难的情形,“分布式”便被频频提起。可喜的是,“分布式”白纸黑字写进政策里,成为诸多重磅政策的高频词。您认为,分布式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余贻鑫:电网的变化方兴未艾,20世纪电网发展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假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因时而变,会对能源安全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在气候变化、用户期望、新技术涌现、网络经济兴起、配电网中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日益增长和无处不在的通信技术共同驱动下——分布式,即能源就地开发就地消纳大势所趋、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