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四地分别公布了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报告整改方案。各地列出的整改任务清单,无一例外均涉及高耗能高排放(以下简称“两高”)项目违规问题。对此,地方政府纷纷出重拳、严整治。
违规行为乱象频出
任由“两高”项目野蛮生长,将直接影响减污降碳进程。去年5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已明确加强管控和规划约束、严格环评审批等要求。对此,地方主管部门是第一责任人。
在落实的过程中,问题还是出现了。通报显示,陕西一些地方非但没有严格执行要求,反倒为违规项目开绿灯。例如,榆林市榆阳区兖州煤业榆林能化公司二期80万吨/年甲醇装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2021年5月,陕西省发改委已明确提出处置要求,榆阳区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却违规同意其继续生产,结果该项目在运行中废气直排、污染严重。
“以大庆市黑龙江省龙油石油化工股份公司为例,2020年以来建成投运一套3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一套40万吨/年轻烃裂解装置,基本建成一套100万吨/年悬浮床渣油加氢装置,均不符合国家要求。但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和大庆市仍将上述项目列为重点项目推进实施,不但违规审批,还为其出具符合产业政策的说明。”有业内人士证实,类似情况在黑龙江省并非孤例。
更严重的是搞变通、改数据等造假行为。在神木市,2020年以来备案的27个兰炭新建项目,有21个不符合要求。部分企业将本应淘汰的小炭化炉简单物理连接后,包装成看似合格的炭化炉逃避淘汰,当地有关部门默许纵容。在石嘴山市,不是用实际减少的煤炭消费量作为新建“两高”项目煤耗替代指标,而是将已淘汰洗煤企业的1000余万吨洗选加工能力作为减量指标。
为追求短时利益而包庇放任、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未批先建、玩数字游戏企图蒙混过关……记者了解到,“两高”问题在多地并非个案。
亟需处理好发展与减排的关系
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信号明确,地方却屡犯难止。要想彻底根治,还需找出积重难返背后的原因。
“‘两高’产业附加值不高,但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但总体来看,其占比依然较高,供给过剩,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不足,目前还难以满足有效供给。”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研究员毛涛向记者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