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60年代起,天然气重整技术已主导制氢行业多年,而在绿氢需求飙升的推动作用下,电解水制氢正重新成为焦点。鉴于产品和开发流程的相关标准极少,不同电解制氢项目呈现出显著的成本差异。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或将使成本到2025年降低30%,不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会抵消一部分成本改善带来的经济效益。
为了解水电解制绿氢系统的资本支出结构,彭博新能源财经开展了一项行业调查。总计20家公司参与调查;成本计算基于30个项目的均值,包括14个已投运或在建项目以及16个储备项目。
整体上,中国碱性电解制氢系统的成本是西方国家同类型项目成本的25%,这主要得益于廉价劳动力以及可从国内市场获得的上游供应。在欧洲和美国,质子交换膜(PEM)电解制氢系统的成本比碱性系统大约高出15%, 其中电解槽成本差异很大,而非电解槽设备以及工程总承包(EPC)的成本差异极小。
即使对于相同市场中的同类技术,电解制氢系统的成本也存在显著差异,最高值相比最低值超出50%。上述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论产品还是开发流程均缺乏相关标准。在定义行业基准成本时,我们通过剔除极端值,将最高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区间缩小至30%。我们预计,电解槽距离成为常见商品至少还另需五年时间。
到2025年,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垂直整合和制造商利润率下降极有可能使成本降低30%。然而,劳动力成本和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能会抵消上文提及几项因素的影响。
一组数据
1/4
中国碱性电解制氢系统的资本支出是欧美国家同类系统的四分之一
30%
相同市场同类电解制氢技术(基准)资本支出的变化区间
30%
2022至2025年,电解制氢系统资本支出可能实现的降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