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自6月开始,欧洲、北非、中东和亚洲等地均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打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纪录。罕见干旱席卷多地,欧洲经历了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近三分之二的地区发生干旱或面临干旱风险;美国西部70%左右的地区处于干旱之中,是120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中国长江流域遭遇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鄱阳湖提前100天进入枯水期。旱情严重影响到内河航运、能源生产、农业收成、供水,进一步加剧全球能源、粮食、水的短缺。极端高温下,欧洲多国、美国、俄罗斯、中国等爆发了森林大火和山火。欧洲有60多万公顷土地遭林火毁坏,林火毁地面积创新高,上万人流离失所。相关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正在对全球产生日益严重的破坏。标普针对135个国家和地区所做的研究显示,到2050年气候变化或将导致全球生产总值损失4%。极端天气还在制造大量“气候难民”,其数量已经是因武装冲突导致的难民数量的3倍,2050年前全球“气候难民”规模可能会超过2亿人。面对于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说,气候变化已经将人类推向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地球频频拉响的警报,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深刻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刻不容缓,纷纷制定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目前,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确定了建设“零碳社会”的时间表。芬兰、奥地利、冰岛、瑞典等宣布在2035—2045年实现零碳;多个欧盟成员国、英国等提出在2050年实现零碳;日本、韩国计划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迄今为止各国中做出的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充分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性事务中的大国担当。
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系统先行。在中国,能源系统的碳排放占全部碳排放的80%以上,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系统必须率先完成脱碳,加速能源转型势在必行。在没有出现颠覆性新技术的情况下,能源系统脱碳将主要依靠风电和光伏发电。目前,风、光产业已经成熟。以风电为例,2010—2021年中国陆上风电度电成本下降了66%,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基本持平甚至更具市场竞争力。大规模使用风电,既可以降低用能成本,还能够减少碳排放,增加就业,拉动GDP增长,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