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网”)董事长、党组书记,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创新联盟”)理事长辛保安在该创新联盟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会上指出。
与会专家认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涉及领域多、影响范围广,迫切需要重大技术创新,更需要产业链各主体携手解决技术型难题,共同推动能源转型变革。
“双高”等新能源“新”问题暴露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随着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体系中的占比逐年提升,电力系统正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伟胜指出,近2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持续快速发展,目前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遥居世界第一。此前,新能源发电规模小,对电网运行影响小,主要解决的是电能质量问题。随着局部地区集中接入规模增大,新能源的弱抗扰性、故障穿越能力不足问题开始显现。同时,在大基地开发、特高压直流送出的发展模式下,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特征,电力系统稳定性面临较大挑战。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对此表示认同:“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正快速增长,对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新能源发电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在负荷峰值段和异常天气时段出现电量缺口时,如何保障电力供需实时平衡需要业内思考、探索。”
王伟胜认为,碳达峰碳中和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给新能源产业后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核心需求,即不仅要大规模安装,更要实现大规模消纳。这客观上要求新能源必须进一步提升主动支撑能力,增强并网性能。
并网同时需提供主动支撑功能
新问题给新能源并网提出了新要求。“过去,可再生能源电源的发展目标是能够输出合格电能且并入大电网。如今,可再生能源电源在输出合格电能并入大电网的同时,还需对电网提供主动支撑,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提升新能源电力消纳比例。”武钢说。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赵为预计,新能源将在2035年前后成为电力装机主体,到2050年前后成为电量主体。因此亟需将光伏、风电的支撑能力从稳态、小扰动拓展至暂态、大扰动,从单机响应拓展到单机-场站-电网协同支撑。未来新能源发电设备应普遍实现主动支撑功能,并逐步具备电网构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