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情况今年并无明显好转。“先后面试了几家外企,最后选择了国内一家航空公司。”该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刘某表示,自己从投递简历开始就将重点放在名企的管理培训生上,“虽说学了这个专业,但觉得自己并不适合从事石油行业。”
所学为何难所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是学生求职时关注的重点,而来自传统能源行业的重重考验令人或心生犹豫,或望而却步。
李健坦言,入职1个多月来切身感受到煤矿井下工作艰苦,对年轻人而言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在校期间也曾下井实习,但了解并不深入,等走进生产一线才知道不容易。很多‘00后’生活优渥,下井首先得克服巨大的心理落差。”
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的研究生小孙就读期间的研究方向为燃煤电站灵活低碳优化,目前在山东某大学从事热能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现在愿意去火电厂的学生很少,光是倒班就吓退不少学生。各方面的反馈显示,电厂已不是主要就业去向,制冷供热、燃料电池、储能等方向都能选。”
订单式、联培式院校人才更抢手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今年3月,应急管理部、住建部等部门向教育部反映燃气行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其中,学生所学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人才培养系统相对薄弱等问题都急需解决。
“当下,年轻人常常基于兴趣择业,如何吸引他们主动进入传统能源行业成为摆在校企面前的共同课题。”秦朝葵介绍,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已联合部分大型燃气公司发起一项燃气人才“百人计划”,通过设置奖学金、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培养大学中低年级学生的专业认知,希望帮助他们及早介入专业一线。
上述湖南电厂人士认为,油气煤等行业既需要专业能力,也注重实操本领。“很多在校生没去过几次一线,更谈不上积累多少实践经验。如果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地深入一线早做准备,不至于毕业时心理落差太大。”
分管学生工作的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高世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学院2022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0%以上,其中约有60%的学生前往煤炭企业一线就业,相比同类院校是很大的突破。“学院历来重视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在平时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开发矿业、开采光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高世杰也强调了产学互动的重要性:“学院专门打造了‘最美行走课堂’,将专业知识与理想信念融入历年的矿山实习实训全过程,以煤企发展需求为结合点,让学生在煤海深处培养扎根基层的责任担当。同时,探索了校企订单式、联合式、共建式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企业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编写教材,并在重点煤炭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研究与现场工程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