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艘2000吨级第四代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顺利出坞下水,建设者们仔细检查各个部件、各项参数,为正式投运做最后的准备。在建设者们眼里,这是一副即将完成的美丽画作,每位建设者都犹如画师,勾勒着我国海上风电的未来……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发展迅猛,新增装机容量已连续多年领跑全球。据《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国际能源署预测,2040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与整个欧盟相当。正如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所说:“中国海上风电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发展缓慢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突破。”
随着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海上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海上风电项目持续向深水区迈进,新的挑战已然出现。如何在深远海安全高效地进行风电基础施工和风机设备安装,成为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海上风电施工作业属于典型的“靠天吃饭”,受制于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每年可进行施工的年平均作业窗口期仅有100天到150天左右,且常常需要不同功能类型的船只相互配合作业,在海况较差的情形下,多个船只难以保持彼此之间的相对稳定,不仅增加了施工的危险性,提高了时间成本,对于人力物力也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乌东德”号和“白鹤滩”号的问世,对于破解这一系列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江苏南通,刚刚完成交付的“乌东德”号已“整装待发”,准备远赴深蓝,履行使命。作为国内首艘“运输+起重”一体化的深远海风电施工船,“乌东德”号既有相当于3万吨级甲板运输船的强大运输能力,同时还拥有着3000吨的强大起重能力,是当之无愧的海上“大力士”,无需其他船只配合,仅靠单船便可完成港口装载、海上运输、起重及打桩等主要作业内容。恶劣海况情形下施工船与运输船的船组配合作业困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得到了保障。在恶劣的海况下,“乌东德”号可以在年平均作业窗口期的100到150天之外,再抢出额外50天的作业窗口期。
与此同时,在1200公里外的广州南沙,刚刚结束出坞“大考”的“白鹤滩”号浮于水上,正在进行码头调试及系泊试验。作为国内首艘2000吨级第四代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将运输、动力定位、起重、安装、抢险打捞等功能融于一体,在运载、施工、机动、稳定等方面均具备出色的性能,可谓是海上作业“多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