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等16部门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包括出台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制定地区、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标准等具体要求。
“完善统计核算体系”被列入保障措施。为建立健全碳排放基础数据统计、核算、计量、评估体系,拟搭建自治区“双碳”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探索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日前发布《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工作思路》,要求动态掌握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并将制定省级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实施细则,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严肃性。
另据记者梳理,辽宁、江苏等地也在加快碳排放统计、监测等能力部署。数据不准、基础不稳——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工业、交通、民用等领域的排放源点多面广,加上用能方式、排放特征各异,做到“心中有数”并不容易。
“一个地区想知道总排放量,不仅需要计算产生端的直接排放,还要考虑输入的电能或其他加工原料中有多少碳的输入,而实际问题比上述情况还要复杂。”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轩举例,地区与地区间、企业与企业间,存在十分复杂的流动关系。即便是同一城市,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技术迭代更新,与碳相关的参数也在变化。
国网镇江供电公司能源大数据中心项目负责人姚鹏进一步称,考虑到碳排放对应的能源消耗数据来源多、类型多,体量很大,传统基于人工上报、汇总、审核的量化方式,工作极其繁重。“面对海量数据,长期靠人工填报难免出现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校核也非易事,稍有不慎很难有效把握准确性、全面性。”
先进工具成为突破口
有没有办法突破?记者发现,不少地区选择从“工具”入手尝试解决难题。
“受地方政府委托,我们搭建起镇江市能源和碳排放管理平台,目前已接入438家企业。”姚鹏介绍,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使用,平台采取“抓总抓重”思路,聚焦城市电、气、煤、油总量数据,以此为基础量化企业碳排放。“比如,基于供电公司统计,可获取从全市到各区县的用电数据,我市3家燃气公司的数据也在推进接入。”
姚鹏向记者作了展示——四类能源分别对应不同颜色的曲线,显示企业实时用能情况。“根据能耗、产值等关键数据,智能提炼企业标签、出具碳效报告。依托物联网终端,无人工干预采集能源数据,结合企业生产和用能结构,还能实时辨识、修正采集、传输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