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无人机闪烁着信号灯,在安徽省芜湖市长江路地下的电力综合管廊内飞行,不时悬停在电缆支架旁,“扫视”支架上的高压电缆。不远处,芜湖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员工朱皖卉和同事通过手中的屏幕查看电缆表面情况。
推荐:发电机三相电流不平衡
“无人机飞行平稳,110千伏鸠长线三相电缆中间接头温度正常,可见光巡检未发现明显异常。”朱皖卉仔细核对数据和测温影像后,通过对讲机向长江路电力综合管廊监控大厅里的工作人员汇报。
长江路电力综合管廊位于芜湖市中心区域,是目前安徽省最长的电力综合管廊,全长3.07千米,平均深度约8.5米。为了避开河道、公路等路段,该管廊建设时运用了盾构机等施工机械,形成了高低起伏的走势。
“我们在管廊内配置了轨道式巡检机器人,但在测试时发现盾构段高度落差约有9米,坡度近70度,加上管廊内湿度较大,金属轨道表面湿滑,巡检机器人无法爬坡。”朱皖卉说。若采用轨道式巡检机器人,需要将轨道分成“上、下、上”3段,并增设2台机器人,性价比低;若仅依靠人工巡检,无法观察电缆表面情况,存在巡检盲区。
为此,芜湖供电公司在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部署下,承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力综合管廊无人机巡检试点工作,并于8月中旬探索应用电力综合管廊无人机巡检技术。
在空间狭小的管廊内使用无人机,存在光线不足的问题。芜湖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组建了技术攻关小组,为无人机增设了微型探照灯模组。
在长江路电力综合管廊中,朱皖卉打开架设在无人机上的探照灯,并操控无人机起飞。配合无人机原有的红外测温模组,朱皖卉能同时测量电缆运行温度、查看电缆表面情况,自己就能完成巡检工作。
8月中旬以来,芜湖供电公司已应用无人机对长江路电力综合管廊内的4条110千伏电缆和23条10千伏电缆开展了8轮次巡检,巡检检测可视化范围扩大了约30%;累计排查并消除各类缺陷2处,单次巡检时长由原先的8小时减少至约4.5小时。
“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探索无人机电力综合管廊自主巡检模式,通过在管廊内加装5G信号发射器,解决无人机定位和通信问题。我们还会同技术厂家缩小无人机传感器的侦测范围,防止无人机在自主巡检时因距离设备较近触发紧急避障功能。”芜湖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负责人祁建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