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我国充电桩增量远超行业预期,车桩比例不断提升,但快速发展的背后仍存在充电慢、公共充电设施发展不均衡、用户充电体验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000万辆,如何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对充电基础设施配套提出紧迫要求。
数量快速上升
但便利性仍有待提高
国家能源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充换电网络,累计建成充电设施391.8万台。仅今年前6个月,全国新增充电桩130万台,是去年同期的3.8倍,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超去年全年增量,同比上涨228.4%,随车配建的私人充电桩数量同比增长了511.3%。
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明确到“十四五”末,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随后,云南、苏州、四川、重庆等省市密集出台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北京市更是提出,到“十四五”末,力争全市充电桩总规模达到70万台,核心区0.9公里即可找到充电桩。
“从消费者的便利性来看,目前充电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还有大量创新工作要做,比如,通过安全管理和智能控制,使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技术创新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当前消费者对充电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和技术先进性有着迫切需求。
“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充电行为习惯并没有太大变化。车主日常出行距离依然维持在50公里半径范围,没有因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大幅增加和充电设施快速发展而改变日常出行习惯。大家普遍在剩余35%-45%电量时开始充电,充到85%-95%电量时结束,充电时间集中在15时至23时,该时间段电价处于波谷期,可以降低充电成本。”北京汽车研究总院三电中心充电系统专业副总工程师白健指出,如何在固定时间段抢夺更多车主去消费充电,将是充电企业需要研究的课题。
快充是趋势
还需警惕安全隐患
伴随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攀升和有限的社会资源,业界普遍认为,超级快充将是充电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追求更快的充电速度可以通过两大维度:一是提高电压,目前国内热销车型的电压平台普遍在400V,将电压提升至800V,增大充电功率,让充电补能体验无限接近燃油车加油时间;另一个维度是增加充电电流,从250A、500A提升到60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