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政府对《关于呈报〈贵州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的请示》作出批复,要求加大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水平,培育氢能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氢能品牌,为建设全国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作出更大贡献。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区出台“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或扶持政策,还有50多个地级市发布氢能产业规划,要求建设“氢谷”“氢岛”“氢能产业园”等。在此背景下,氢能产业如何走好差异化路线?
■■规划“大同小异”
记者注意到,现阶段各地出台的氢能规划几乎都涵盖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布局制氢、储氢装备以及氢燃料电池等关键设备制造。
不同地区在部分产业链环节规划略有区别。6月发布的《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以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及现有氢能相关产业为基础,依托攀枝花等地丰富水电资源开展电解水制氢等。
“求大求全,别人干我也干”是目前部分地区发展氢能产业的通病。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家港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韩涤非建议:“很多的氢能规划,在燃料电池、加氢站等方面展现出相似的布局套路,趋同性较强。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从产业链的角度思考、选择最适合该地区发展的产业环节,结合地域性差异、自身特点,找到市场切入点。比如,我国中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丰富,是能源供给侧,可重点发展制氢和氢的转化利用;而东部地区作为能源应用端,应着力于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交通、热电联供应用等。”
■■探索“定制化”发展
已有部分地区开始注重利用自身优势,实践“差异化”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二级巡视员白振华表示:“内蒙古地区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显著的电价优势,电解水制氢优势明显;同时氢能应用场景较多,氢能汽车、氢能化工和氢储能需求潜力大。”基于此,内蒙古将从绿氢与工业结合、氢能和新能源深度融合、围绕矿产资源开发发展氢能重卡三个方面重点推进内蒙古氢能产业发展,走出一条通过氢能留住“风电、光伏”,多能互补、绿色低碳的特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