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在“第十五届高工锂电产业峰会”上坦言,“动力电池产能真正上规模之后,不仅要提高产品质量,更要让产品风险可控,这对材料供应、产品开发和工厂制造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规模化发展与供应链矛盾突出
数据显示,今年1月-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200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动力电池累计产量165.1吉瓦时,累计同比增长177.5%。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容百科技总裁助理佘胜贤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500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叠加储能和消费电子类电池市场,未来10年,锂电池的出货量会实现10倍增长。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也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由中国企业主导的新局面,未来2年-3年,将是动力电池领域发展的“窗口期”。
但与此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跳涨、供需紧张已成为新常态。碳酸锂的价格甚至从4万元/吨,一度飙涨至50万元/吨,动力电池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吃掉”。
“整个行业不得不面对资源紧缺时代的来临。”杨红新坦言,“当前,产业链上游锂矿企业的日子比较滋润,其毛利润高达70%,而今年一季度,动力电池上市企业毛利润只有10%左右,盈利情况不容乐观。”
此外,近两年电池材料体系、封装技术持续演变,新电池技术变革也给电池制造带来挑战。“由于知识产权的限制,再加上技术创新的紧迫性,促使大量新电池结构快速涌现,并快速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这对整个制造业的同步速度,关键工艺、关键结构等的量产能力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海目星激光董事长赵盛宇称。
寻求资源与能量的极致平衡
在佘胜贤看来,未来,新能源汽车对高车载电量的需求有增无减,除了承担出行功能外,新能源汽车还将承担更多的应用场景,比如家庭办公和娱乐场所,无人驾驶也会额外要求增加10%-20%的载电量。
基于此,刘静瑜认为,应该在能量与资源上寻求极致平衡,应对策略是“四化”:无钴化、高锰化、高压化、固态化。三元电池中钴的含量从最初的30%降低到现在的10%以下,目标是降到3%以内,作为添加剂来使用。探索在电池中采用更多锰元素,减少对于镍的依赖,以降低材料成本。而同样的材料,高压和低压进行对比,释放出来的能量至少相差10%以上,这也是用极少的资源做到能量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