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燃料电池反应发生的场所,膜电极被称为燃料电池电堆的“心脏”,是决定电堆性能和成本的核心,直接反应燃料电池的技术水平与市场情况。
膜电极市场已迎来放量行情。根据全国各地的氢能应用规划,2025年仅燃料电池汽车就能提供千万片级别的膜电极需求,而随着燃料电池在其他交通工具、分布式电源、热电联供等终端的广泛应用,膜电极的需求有望迎来快速的增长。
作为核心零部件,目前膜电极已经基本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工作,在成本与性能上也实现了对国际领先企业的追赶,甚至早已实现对外出口,因此在市场放量的情况下,膜电极环节的发展情况与其他环节有所区别。
膜电极环节厂商历来有“闷声发财”的习惯,因此市面上与膜电极相关的项目信息并不多。如图表1所示,氢云链整理了近一年来有关膜电极的项目,并结合调研情况,氢云链总结了近期膜电极环节的发展特点。
1、总规划产能已超千万。捷氢科技、鸿基创能、未势能源、擎动科技、威孚高科以及武汉氢电等企业已规划了较大规模的产能,国内膜电极总规划产能已超千万片/年。
2、原材料国产化替代进行时。国内膜电极厂商已经开始逐步导入国产原材料,如理工氢电和鸿基创能据表示今年会推出数款采用国产质子膜和催化剂的产品。
3、成本仍处于快速下降通道。膜电极的成本仍能以每年20%的速度下降。随着国产核心原材料导入速度加快,膜电极成本仍能保持较快的下降速度。膜电极企业对降本信心十足,某MEA厂商说道:“电堆价格达到每千瓦千元以下的压力不在我们这,膜电极环节已经能够达到相应的价格要求。”
4、京津冀城市群相对缺少膜电极相关企业和项目。从近一年来膜电极的相关项目来看,无论是企业或是项目,都以上海和广东两大城市群为主。随着示范城市群项目的推进,京津冀地区后续项目预计也会增加,如目前鸿基创能相关产能项目已初步落地北京大兴。
5、老玩家“闷声发大财”,新玩家“鱼贯而入”。作为最早实现国产化的环节之一,膜电极企业一直处于“闷声发大财”的状态,各厂商的公开信息较少,更多的是“新玩家”的入场信息。
6、从燃料电池膜电极到电解槽膜电极。由于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似性,MEA厂商开始向电解槽膜电极环节延伸。各企业对于电解槽膜电极的观点目前还未形成共识,有的企业认为还需要2-3年才能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但也有企业已经规划今年电解槽膜电极占营收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