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下称《规范》)从今年4月1日起,我国建筑将强制性要求实施碳排放计算。
当前,建筑领域碳排放量占到我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全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时不我待。
记者近日了解到,为落实《规范》要求,北京、浙江、贵州、新疆、深圳、成都等多地积极响应,对建筑领域碳排放指标提出明确要求,建筑领域碳排放研究工作有序开展。与此同时,低碳住宅、低碳公寓、低碳商业建筑、低碳校园等相继涌现,低碳化、零碳化已成建筑行业发展主流趋势。
建筑降碳重要性凸显
根据《2021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19年,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50%。有业内人士预计,2035年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面积仍将保持在20亿-25亿平方米左右,到206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则要降至27.2亿吨。
“《规范》此次提出的‘强制执行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计算’要求,是加大建筑减排力度、推进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强化建筑行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重要手段。”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表示,强制执行建筑领域碳排放指标是建筑行业实现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良好开端,未来,碳指标在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记者了解到,受此推动,去年下半年以来,北京、深圳、广东、浙江、河南、贵州、新疆等多地均积极部署启动建筑领域二氧化碳计算相关工作。如今年1月,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文要求,在不同阶段均需强制进行建筑碳排放计算,并提交碳排放计算书;去年12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建筑碳排放计算导则(试行)》的通知,明确了建筑建造、运行、拆除三个阶段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去年9月,新疆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管控工作的通知》,要求自今年1月1日起,强制实行建筑碳排放计算。
“零碳”建筑规模逐渐扩大
在建筑低碳发展需求不断加大、建筑领域碳指标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各地低碳、零碳建筑“样板”正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