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50万元/吨,同比涨幅超480%;截至3月16日,全国电解钴现货均价为57.05万元/吨,较2021年初上涨27.55万元/吨,涨幅达93.39%;钴粉现货均价报64.5万元/吨,价格创近3年来最高。
容百科技也发布公告称,将与格林美开展合作,共同构建基于“镍钴资源开采—动力电池回收—三元前驱体制造—三元材料制造”产业链的战略合作,在动力电池回收等领域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
2021年下半年,LG能源、SK创新、三星SDI、特斯拉等企业纷纷加入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竞争逐渐升温。
需进一步提高门槛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目前现存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4.06万家。但工信部先后三次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合规”企业却仅有47家。
这也意味着,市场上有近87%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都属于“非正规军”,部分退役动力电池将流入动力电池回收“小作坊”,进行非规范就地回收。
“与正规渠道回收途径相比,非正规回收途径成本较低,回收利润较正规企业高。其非法冶炼回收材料过程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排放过程难以监管监控,一旦直接排放,将会对土壤环境和地下水资源都会带来严重危害。”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说。他表示,利益驱动下,参与市场的企业“鱼龙混杂”。随着动力电池回收监管政策相继出台,行业规范逐步完善,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责任逐渐明确。下一步,亟需建立健全产业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褚兵建议,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与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上中下游产业链接密切,未来市场门槛理应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也应加强回收后期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年审体制机制,规范动力电池回收。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不应仅局限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本身,而应着眼提高产品在前端、中端、后端整条产业链的竞争力,充分参与动力电池回收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材料端回收技术水平,拓宽动力电池回收商业模式。”褚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