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赛程过半,在三大赛区的赛场外,1000余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连日穿梭于各赛区场馆,为赛事提供交通保障服务,于冰天雪地中接受了一番“考验”。
长期以来,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受困于技术和成本等难题,一直处于小规模推广阶段。而在此次北京冬奥会期间,氢燃料电池汽车肩负运输主力的重任,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示范运行,实际表现十分亮眼。多位受访人士表示,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中展示不仅验证了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可靠性,而且提高了社会对其安全性能的认知,将极大提振产业发展信心。
承接冬奥会80%-90%运力
“绿色”是北京冬奥会的鲜明底色。根据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报告(赛前)》要求,按照“平原用电、山地用氢”的原则,在各赛区推广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全部赛时保障车辆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84.9%,为历届冬奥会最高。本次冬奥会示范运营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汽车,配备30多个加氢站。
“除出租车外,氢燃料电池汽车承接了冬奥会80%-90%运力。”国家电投氢能公司首席技术官柴茂荣介绍。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而燃料电池汽车年销量多年仅维持在千辆水平。为何冬奥会会选择推广数量和行业成熟度均不突出的氢燃料电池汽车?
这与不同技术路线的特性息息相关。据了解,北京冬奥会延庆、张家口赛区多为高寒山地,交通路况存在低温多雪、坡陡路滑的情况,个别路线海拔相差高达近2000米,对车辆的耐低温性、动力输出、爬坡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
“电动汽车在寒冷地区掉电非常快,功率密度也相对较低。”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王卫东指出,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低温、大功率、重载情况下的性能优势突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景春梅进一步表示,在平原地区、城市,基于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电动汽车运行相对成熟;而在城际间、低温环境以及对燃料补充效率有要求的场景中,氢燃料电池汽车更具优势。
产业链合力接受历练
既然独具优势,为何氢燃料电池汽车未实现大规模应用?业内普遍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较长,技术和成本是发展的主要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