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发电机内冷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初步研究阶段、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加药处理技术为主常规离子交换处理为辅的阶段和碱性离子交换处理技术为主阶段。
1958年上海电机厂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l2MW双水内冷发电机,自此开始了内冷水水质处理技术的试验研究。
由于当时国外只有定子冷却水处理的经验,因此需要自行研究解决双水水质的处理技术和控制方法。
在上海某调峰机组进行了最初的离子交换处理的尝试:离子交换柱采用塑料制成,取部分内冷水进行净化处理,内冷水的电导率和含铜量均有明显降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当时环境下,生产部门虽然取得了很好的处理效果,但是在设计制造的落实上却遇到了困难,未能配备上这种装置。
另一种处理方法是降低内冷水中的含氧量。
在华北某电厂采用开放式运行系统,将凝汽器凝结水通过凝结水泵直接送人发电机水系统,通过发电机吸收热量后,直接送人除氧器。
这样,由于凝结水的含氧量很低,又没有再循环,不成能有大量的氧漏人,便能包管内冷水的低含氧量。
经过处理后,内冷水的含氧量和含铜量均很低。
但采用此方法,发电机的运行就取于凝结水泵的状况,很不安全。
限于当时的情况和诸多原因,这两种方法未能得以推广。
只能靠加强排污,调节水质pH值和换水来维持内冷水的含铜量。
操作和控制均很麻烦,除盐水损失也很大,并且每次停下吹管时,均会从中空导线中冲出大量黑棕色浑浊物。